古代男子佩戴玉器與服飾制度關系不大,但與禮儀制度密切相關。而且,正是禮儀制度,才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。
梵琴詩中的“美玉”是指對玉的仰慕或對文字的仰慕。古人對玉的喜愛,不是因為玉的價值,而是因為玉的品質。因此,古語有云:“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”。
玉佩碰撞并不是為了討人歡心,而是起到了提醒的作用——提醒走路時一定要冷靜和適度。快走時,玉佩的敲擊聲不悅耳,但很凌亂;慢走時,如果力量不夠,就不會產生敲擊聲;只有慢走時,平靜適度,玉佩才會產生自然的聲音。
人們坐起來也一樣。因此,它是通過外在手段加強人的道德修養的一種方式。其道德功能遠遠大于審美功能。
戰國及秦漢時期,玉佩絢爛,甚至數十件小掛件,用絲線串聯成一組雜掛件,凸顯佩戴者的雄偉威嚴。
魏晉以后,男性佩戴雜牌吊墜的人數逐漸減少,后世只佩戴簡單的玉牌吊墜。而女性仍長期佩戴雜牌吊墜,通常系在腰帶上,在路上叮當作響,悅耳動聽。
相比之下,現在玉器的道德功能已經減弱。甚至,女性玉器紋飾根本沒有道德功能,而是以審美功能和鑒賞功能為主要功能。
歡迎關注玉雕大師藝術網編輯部微信
編輯:張雨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站無關。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文字與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上一篇:郭雪穎:翡翠的寓意——本命佛
下一篇:海昏侯墓玉器欣賞
